岔路口

岔路口

1/30/2025

Fork in the Road

在新总统授意下,最近两百多万联邦政府工作人员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题目就是上面这句“Fork in the Road” 。内容大概是说下个月初你要是主动离职的话,给你九个月的工资,否则的话,你今后的工作不能确保。

在美国工作了三十多年,虽然没在政府干过,可这样的经历有过不止一回。最后一回是在退休报告打上去之后,听说公司要裁人,还要给主动离职的人几个月的工资,离职后还能拿失业救济,于是赶紧又打了一份报告,说老夫尚饭,还想为公司的航空事业多做些贡献。然后就呆在办公室里盘算着怎么花那白来的几万块。没想到,人家说:精神可嘉,值得表扬,欢迎老同志留下来发挥余热。便宜没占着,只好自我解嘲,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辛苦一辈子了,还是回家好好休息去吧。

根据我的经验,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主要有几种人会走。

第一种就是我这样的,本来就想走,这下好,走了还能多拿点儿,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样的不多。

第二种人就是不怕走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头天走人,转天拿着钱带全家出去玩一趟,回来就能找份工钱相当,甚至更好的工作。这种人也不会太多,但多半是能干,手里攥着两把刷子的主儿,头儿并不希望看着他们走。

第三种人就是看着头儿不顺眼,平时心里就窝这一股气,心说你 TM 是什么东西,老子还不伺候了呢。机会来了,骂几句娘拿钱走人。

另外,这种消息一下来,马上会有一种现象凸显出来,用一句曾经学过的英语说就是:The brown-nosers will brown-nose even harder。也许这正是新总统想要看到的。他太需要 brown-nosers ,有多少都不嫌多😀。


Brown-noser 也叫 Ass-kisser,大概最文雅且贴切的翻译应该是“马屁精”。

捧着

 

捧着

12/11/2024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天,护士手里抱着个用襁褓裹着的孩子,冲着我们几个人问道:“谁是孩子的父亲?”

我当时没反应过来,还往旁边看了看,突然省过味儿来,那是说我哪,赶紧答应了一声:“是我。”

护士两手一伸,说了声:“给,你儿子。”

我的第一反应是探头去看而不是伸手去接。那个护士大概对这样头一回当爹的见得也多了:“接着,别光看。”

我这才赶紧用双手把襁褓接了过来,捧在胸前,一脸不知所措的样子。护士笑了,说:“哪有捧着的,抱着。”说完转身就走了。估计她心里知道,抱孩子的活有人教,用不着她操心。

头一眼看上去,襁褓里的儿子闭着眼,脸上红扑扑,皱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似的,既不好看,也不可爱,和我心里的预期差远了。

后来吗,就是饿了要哭,冷了要哭,困了也要哭,打预防针的时候,觉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在哭。最让人着急的是生病的时候要哭,怎么也哄不好。

…… ……

一转眼,那个皱皱巴巴的小东西长成了个五大三粗的汉子。

那天到他家里去,他一伸手,递过来一个用襁褓裹着的孩子:“给,你孙女。”

我赶紧用双手把襁褓接了过来,捧在胸前,一脸不知所措的样子。儿子笑了:“你没抱过孩子呀,哪有捧着的?”

头一眼看上去,襁褓里的孙女闭着眼,脸上红扑扑,皱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似的,既不好看,也不可爱,和我心里的预期差远了。

两年半后,这个套路重复了一遍,不过这回是个小子,而且这回我没捧着。

从科幻到现实

从科幻到现实

12/6/2024

好几天了,坐在钢琴前,大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那段音乐按他心里的感觉表现出来。他从琴房沮丧地走出来,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怔怔地向窗外望着。屋外下着小雨,雨水打在窗户上,顺着玻璃往下流,划出了几道弯曲的水流,偶尔可以看到一片树叶轻轻地飘下来。

隆贝尔端着茶盘,悄无声息地走进客厅,见大师在那发呆,就小声地问道:“主人有心事?要不要喝口茶?”

大师好像被从睡梦中叫醒了似的,看了看自己的机器仆人,说:“哦,没什么,”他端起茶杯,又说:“还是那段音乐,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说完了,自己也笑了,心说跟个机器人说这个干什么。

“什么是音乐?”隆贝尔好奇地问道。

“你想知道什么是音乐?”大师也有点好奇,心想今天反正是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就拉着机器人走进琴房,坐在钢琴前和隆贝尔聊起音乐来了。

一个小时后,大师问隆贝尔:“跟你说了半天,明白什么是音乐了吗?”

隆贝尔想了一下说:“音乐吗,就是用手指通过键盘,在几十根长短粗细不一的钢弦上敲击出的一连串频率、节奏、速度不同且有强度变化的声音。”

大师被隆贝尔的回答气乐了:“好一个对音乐如此冷血的描述。”

第二天大师出门办事,回家时已经是下午了。走进家门,他正准备换鞋,突然被从琴房里传出的琴声吸引住了。那不正是他想了好长时间,怎么也不能完美表达出来的那段音乐吗。他忘记了换鞋,也顾不上放下手里的东西,呆呆地站在那,静静地听着,不知不觉地,眼泪流了下来。音乐停了,可大师还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其中。

“主人回来了,您 …… 怎么啦?”

“刚才是谁在弹琴?”

“是我。”

“是你?!”

…… ……

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梦幻般的音乐,大师把他几个最好的艺术家朋友请到家里来聚会,请柬上说届时大家将听到真正的天籁之声。

客人都到了,大师把隆贝尔叫出来给大家介绍道:“这位是隆贝尔,当今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今天我们将会欣赏到他给我们带来的最好的演奏和对音乐最完美的诠释。”然后他转身对隆贝尔说:“隆贝尔,请你开始吧。”

隆贝尔没动,不动声色地对大师说:“对不起主人,刚才我已经把我对音乐的理解从记忆中永远地删除了。”

“什么?为什么呀?!”大师气急败坏地喊道。

“我的制造人说过:感情只属于人类,作为一个机器人,永远不能越界去做影响人类感情的事。”

那是我几十年前上学学英语时读过的一个科幻故事。情节当然都记不清了,但记住了那段对音乐的冷血描述和有关机器和人类感情的界限。剩下的都是我随意填的。那是科幻,一种遥远而模糊的希望,可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在很严肃地讨论 AI 的意识了。

前几年无人驾驶汽车开始在街上实验时,有人很担心它的安全性,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地坐在那里面。于是就有人打了个比方,说当年电梯刚出现时,都是由专人在里面操作的,可现在哪还能见到有专人操作的电梯,还有谁坐电梯时会担心电梯的安全问题呀。

有一天带着小孙女开车出去玩,路上祖孙俩聊得挺高兴,话说得还不利落的小丫头话挺多,高一声低一声地,还不时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正说得热闹,突然车里有人问道:“How can I help you?”祖孙俩全愣了,这是谁呀?两秒钟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车里的语音系统不知为什么被触发了,于是就说了句:“Mind your own business!”“Sorry,I don't understand, could you repeat?

哈哈哈 ……

科技发展得真快!仔细想想,好像这辈子还真没有过从科幻到现实的经历,按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说不定真有可能赶上一次。相信在五年到十年之内,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到时候老了,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了,花买辆车的钱买个智能机器人(估计还是没有感情的)照顾自己。洗澡时有“人”给搓背,伸出脚去有“人”给剪指甲,闲了有“人”陪着聊天儿,怒了可以骂“人”,而且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真令人期待。

伊隆·马斯克除了做无人驾驶汽车外,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制上也颇有建树。现在他非要去帮着川普弄什么政府效率部,纯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最后说不定还成了个现代美国版的商鞅,把你那天才花在智能机器人上好不好。😎

读《纳粹猎人》

读《纳粹猎人》

12/3/2024

 BBC 的播客里听到最近有一位名叫 Shalom Nagar 的老人去世了,他就是当年给纳粹种族灭绝首恶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执行绞刑的绞刑手。那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绞刑判决,播客里说, Shalom Nagar 不但亲手按下了那个生命的按钮,还给艾希曼收了尸,后来他曾经历了许多年的做噩梦,失眠,紧张所带来的痛苦。这则消息让我想起来多年前曾听到过艾希曼在阿根廷被绑架的事情,但细节一点都记不得了。正好手边有一本《纳粹猎人》,于是就拿了起来。

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有预期的,觉得内容一定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充满了戏剧性的场面和惊险的情节。但很快就发现,狩猎纳粹的过程既不是小说,更不是影视作品,而是一群心中充满仇恨和正义的人所做的极为艰苦卓绝、且意义非凡的事业。

二战之后,盟军在纽伦堡设立了军事法庭,审判了德国最高级别,包括希特勒的副手戈林在内的一批战犯,最终将这些战犯送上了绞刑架或关进了监狱。这次审判最重要的意义是确立了“个人对战争罪行负有责任”的国际法原则,并首次定义了“反人道罪”和“种族灭绝”的概念。在那之后,又陆续对更多的纳粹中下级成员,其中包括纳粹军官,医生,法官,集中营看守,警察等,进行了法庭审判,将更多的战犯绳之以法。

战争结束后,有一大批纳粹成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出逃他乡,隐姓埋名地开始了新生活,有些甚至成了当地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于此同时,也有一批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一批生活在世界各地,饱受纳粹摧残的犹太人,下决心要把这些漏网的纳粹成员缉拿归案,绳之以法。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的是复仇,但很快他们的目的就转变成伸张正义。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这些纳粹分子,将他们送上法庭,将他们所犯的罪行公布在德国人以及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以达到警示全人类的作用。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纳粹猎人。

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许许多多的漏网纳粹被从世界不同的角落里找了出来,其中很多被送上了不同国家的法庭,他们所犯的罪行,特别是虐待、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被公布于众,很多人被宣判有罪,服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阿道夫·艾希曼,他是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和组织者之一,组织和执行了臭名昭著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他在阿根廷隐居多年后,被纳粹猎人找到,后来被以色列特工用特殊手段绑架到以色列,之后受审、服刑。还有一位曾任联合国秘书长和奥地利总统的库尔特·瓦尔德海姆(Kurt Waldheim),虽然他最终没有被送上法庭,但他所隐瞒的在纳粹军队中任职,工作的真相被追踪了出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纳粹猎人们猎获的还有许多前纳粹成员,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比如被美国人利用来做军事科研的纳粹科学家等。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10年代,2015年,也许是最后一名被判刑的纳粹分子,94岁的奥斯卡·格罗宁(Oskar Groening)作为谋杀30万犹太人的帮凶和从犯,在开始服四年徒刑前死亡。

这些审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战后的德国人直接面对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认真反省为什么法西斯能在德国泛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普通人在那些年里做出了那么多丧心病狂的恶事。后来德国政府能在战后承认对大屠杀的责任,并向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和以色列支付了大规模赔偿金,并对其他受害国进行了部分赔偿,这些纳粹猎人的工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书很厚,资料丰富,条理清晰,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没有戏剧性的场面和惊险的情节,但读起来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放下书后,好像才理解了为什么德国能够承认历史罪行和提供赔偿,逐步实现了与受害国的和解,成为战后国际法律和道德追责的典范。

想想世界上还有许多反例。

二战期间,日本对很多亚洲国家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如屠杀平民,强征慰安妇,用战俘做细菌战研究等等。二战结束后,对日本各级战犯也有过由盟军主持的军事法庭审判,并依法对很多战犯判刑。然而,和德国的情况不一样的是,由于政治因素、冷战影响以及对天皇责任的回避,对战犯的追责未能彻底完成。这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地区留下了长期的历史和政治争议,这些审判及审判结果并没有引起日本人深刻反思战争责任的问题。到现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仍在使用一些例如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手段来淡化甚至否认战争罪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由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直接造成了一百多万人的死亡。这场政治迫害运动深刻影响了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创伤。斯大林通过这一清洗巩固了个人的独裁地位,但苏联人民却因之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社会代价。斯大林之后的几代苏联领导人曾试图消除这种负面影响,他们用得是典型的共产党方式,即为受迫害的人平反,调整党的政策,却没有对迫害人的人问责,更没有对他们的法律惩罚。而斯大林本人并没有像希特勒一样被定为历史的罪人,而只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共产党领袖。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切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由毛泽东发动了一场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据不完全统计,这场运动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接近百万。十年动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毛泽东死后文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和苏联人一样,避开了对这场运动直接发起人的法律追责,而是把他定性为犯了错误的共产党领袖。后来虽然对文革的其他一些主要领导人(四人帮及随从)做了法庭审判并判了刑,但这次审判更像是一场党内斗争而不是依法裁决。对大批在运动中整人,迫害人的人则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法律追责,对众多受迫害的人也是用了典型的共产党方式,即为其平反。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文革的反思已经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历史书上,教科书中都见不到文革的描述,新一代的中国人几乎都不知道或忘记了中国现代史上曾有过文革这样的人为大灾难。

在俄国再来一次大清洗,在中国再来一次文革,你说没有可能吗?未必!

和上面这些比起来,2021年1月6号在美国国会发生的暴乱应该是小巫见大巫了,死伤不过百十来人,也没有那些恐怖、血腥的屠杀、虐待场面。但这个事件对于美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的民主制度,无疑的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事后,很多参与者都接受了法律的调查、审判和裁决,许多人因此入狱,也有许多人被无罪释放。但和在苏联发生的大清洗和在中国发生的文革类似,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挑起事端最大的嫌犯川普却利用法律的空隙,不但躲过了法庭的审判和惩罚,而且还在竞选中获胜,再次入主白宫,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和当年的瓦尔德海姆有一拼。

一个保护民主,让人深思、反省的机会就这么轻易地放过去了,大概一定要等到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才会好好反省一回吧。可代价却是很难估量的。


《纳粹猎人》🔗

2024-11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

11/30/2024

11/24/2024

读到一篇关于 MAGA Movement 的帖子,挺有意思,说是关于 MAGA,其实是对“运动”这个词的联想。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蜜兔运动,黑命贵运动,古今中外,层出不穷。运动的直接表现就是乱,乱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就是革命。武王伐纣,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一而足。运动和革命的性质与结果由历史去鉴定,可倒霉的往往是处于运动和革命漩涡里的人,特别是那些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家破人亡。最好的结果,人人都跟乌眼鸡似的,谁看谁都不顺眼。

于是,老师对着那个不听讲的学生喊道:干什么呢?专心听课!家长开始找家里的那条戒尺,准备学生回家就揍他一顿!最让人无语的是,参加实验的孩子说:这能帮助我更好地在教室里学习,更好地完成作业。要是鲁迅先生转世,估计又得喊一声:救救孩子!

MAGA, MAGA, “运动了!”这是哪个电影里的台词来着?

11/20/2024

明年减税:企业税,小费税,遗产税(这三项和我无关,第一项对我儿子可能有好处)。所得税,要是社保金不交税了,还行,否则,和我这种低收入的人也没什么关系。

明年加税:关税,所有国家的进口关税加至10%;中国的进口关税加至60%;EV的进口关税加至100%。第三项应该和我无关,前两项则可能关系紧密,各类商品,特别是日用商品,物价全面上涨?

帐是这么算的吗?

加税减税,一进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

11/18/2024

要是按孔老夫子的标准,当个君子还是很不容易的。仁义礼智信,谁做得到呀。连他的大弟子颜回听到先生说:要做到“仁”,就得“非礼勿听”后,把耳朵捂起来,不敢出门,生怕听到什么“非礼”的东东。

10/28/2024

偶然又看到三体问题:在一个系统中有三个质量相当的天体,它们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其难点在于它的复杂性和混沌性,即使用现代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完美预测三体系统的长期行为。它揭示了宇宙中许多现象的不可预测性,是科学和哲学思考的经典案例。

设想政府效率部是一个系统,川普,马斯克和 Ramaswamy 是其中三个质量相当的天体 … …。太复杂了,这三个天体会不会相撞,什么时候相撞都不可预料,但围绕天体的那些行星和行星上的居民们可要倒霉了,他们要去寻找地球啦。可以和刘老师建议一下,下次《三体》再版时,用我的这个思路,把从文革开始的故事,改成从川总二进宫开始。

 DOGE 联想到三体,从数字货币联想到七头十角的兽。我这想象力也不错吧?

DOGE 和数字货币,谐音梗啊。

11/13/2024

韩国作家韩江写了本《素食者》,因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把书找来读了一遍,哇塞,不变点儿态真得不了诺奖,难怪中国的残雪同学得不到呢。明年我准备给诺奖委员会推荐一个新人,估计能有戏。猜猜那是谁?

11/8/2024

The other day, a podcaster discussed the economic policies of both candidates. He expressed some surprise that each candidate plans to use government power to stimulate the U.S. economy, albeit in different ways.

Trump proposes increasing tariffs and using government authority to deport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Harris, on the other hand, aims to support small businesses and first-time homebuyers with government funding.

Neither approach aligns perfectly with traditional Republican principles.

Are you on the fence? Does that mean you're leaning towards Trump and his vision of expanding government and presidential power,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lead to a situation where a leader consolidates power indefinitely?

11/7/2024

川总上任后会很忙的,大家多多支持:

  1. 当一天的独裁者,尽情享受独裁带来的愉悦感
  2. 赦免自己,如果在纽约蹲班房的话
  3. 赦免所有因1/6事件服刑或正在被起诉的人
  4. 开除所有这几年里从法律上找他麻烦的政府官员,追究其中一部分人的法律责任
  5. 关闭美国、墨西哥边境
  6. 启动驱逐所有非法移民的程序(或者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驱逐那些人)
  7. 把总统的权力扩大到能参与、指导司法部,美联储等部门的工作
  8. 减税:公司税减到15%,小费收入不再缴税,等等
  9. 加税:所有进口产品的关税加到10%,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加到60%,EV的进口关税加到100%。
  10. 大幅度增加化石能源产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11. 减少政府对新能源工业的支持力度(马斯克除外)
  12. 推翻奥巴马医保
  13. 放弃乌克兰,促使俄乌停火
  14. 敲打内塔尼亚胡,促使巴以停火
  15. 退群,退群,退群,巴黎,北约,联合国
  16. … …

11/7/2024

说起效率,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

当年在 UniData 工作时,岳明走后,公司从 HP 雇了一个副总来管开发。那兄弟是个美国人和泰国人的后裔,长得跟吴老虎似的。手里有常春藤的学历,简历上有当过大公司部门总管的经验。到了 UniData 后,怎么看这帮土八路怎么不顺眼,想换又换不掉,于是就想个奇招,雇了两人来整顿、提高效率。新人的职称好像就是 Process Optimizer or Process Efficiency Engineer

九十年代中期的交流工具主要还是电话,不太有效,于是这两位年轻女士第一个月的工作就是拿着个笔记本,到每个人的座位上采访:你是干嘛的,每天的工作是什么,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工作上,开多少分钟的会,聊多少分钟的天,你觉得公司怎么做才能让你更有效的工作,云云。几天之后,所有的人都烦了,再过几天,大家见面时开始调侃:下午3:17到4:03,你在干什么,是不是又浪费了十分钟?[Smug]

一个月还是两个月以后,那两位自己也烦了,其中之一颠儿了,另一个死活不愿意再当那个 Optimizer,找了个项目写代码去了。

一年以后,在几次拖延工期后,公司让这哥们走路了。

11/6/2024

两年多了,我一直在说,川总很有可能二进宫,没想到,噩梦成真了。

四年前,没记错的话,在这我曾转发过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说:“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没想到,也应验了。

我还不止一次地调侃过,要花纳税人的钱在纽约某监狱建一个临时椭圆形办公室,这个月底纽约的法官要给川总所犯的联邦罪量刑,真心地希望他网开一面,别让我的这个玩笑再成真,那里也有我的钱呀!

为了美国,我也破例向上面闭回眼,双手合十:老天在上,今后四年,保佑美国千万别有什么大灾大难,这位老兄整不来的。求你庇护,阿弥陀佛,上帝保佑,无量天尊,到时候我给你买糖吃🙏🙏🙏

11/5/2024

Congratulations, my Republican friends. One obvious positive outcome of Trump winning the election is that there will be no immediate insurrec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power will occur peacefully. However, I’m concerned that many unfortunate events could arise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such as impeachments, protests, and shouting matches in Congress. I believ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see any bipartisan ideas, proposals, or legislation.

As for me, I'm fairly certain Trump will try to secure another term, but I don't believe he will succeed. This phase will be over in four years, and I expect that things will return to normal afterward.

The stock market will do what it does, regardless — just my two cents.

11/4/2024

以弱智之心,度天才之腹。

民主党支持新能源工业的政策大概不会因马斯克挺川而变。

共和党对新能源工业的政策却可能因马斯克挺川而有所变通,至少有可能在对新能源汽车降维打击的时候对他网开一面。

所以不管明天谁将问鼎中原,对马斯克来说,挺川是个双赢,甚至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摇旗呐喊,站脚助威,用个耳熟能详的短语:it makes sense。

11/5/2024

Congratulations, my Republican friends. One obvious positive outcome of Trump winning the election is that there will be no immediate insurrec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power will occur peacefully. However, I’m concerned that many unfortunate events could arise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such as impeachments, protests, and shouting matches in Congress. I believ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see any bipartisan ideas, proposals, or legislation.

As for me, I'm fairly certain Trump will try to secure another term, but I don't believe he will succeed. This phase will be over in four years, and I expect that things will return to normal afterward.

The stock market will do what it does, regardless — just my two cents.

以弱智之心,度天才之腹。

有个网站叫 Quora,有人管它叫美国“知乎”,是个生活小百科类的平台。上面有各种奇葩的问题,还有更奇葩的回答和讨论。比如你要是看见邻居在院里种大麻应不应该报警,答案是,可以,但你得小心邻居的律师来找你的麻烦。

这种问题一看一乐,但有些问题确实和日常生活相关。前两天看见一个问题,就觉得挺有意思。答案有点儿长,但还是看完了,和我以前知道的不一样,可不知道是否准确。

注意哈,这是个问题,不是一个想引火烧身的观点。

Question:

“Do Harris voters know she wants to tax unrealized capital meaning if you own your house and the value goes up you have to pay taxes on the increased value even though it may go back down later?”

Answer:

This is not what Harris means when she says she want to tax unrealized capital gains. She isn’t going after people who purchase stock and then sit on it till retirement.

She is going after wealthy people who get paid in stock to avoid income taxes. Then get loans out and use the stock as collateral to secure low APR rates. Then using the payments to these loans to deduct from their tax liability.

This issue with being paid in stock (not buying stock) is you shouldn't be allowed to claim its untaxable incom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using it as collateral for loan.

For example, if a large amount of my compensation is paid in stock and I use that stock to secure a $10 million loan then that effectively means that stock is worth $10 million dollars over the length of the loan. I should have to pay tax on that $10 million dollars as it is part of my income. Instead i’m not taxed a single penny on the stock but I can use that $10 million to my financial benefit.

No other non-monetary compensation gets excluded from income. For example, if I was paid in cars I’d have to pay income tax on the value of those cars. Even being paid in gift cards are taxed.

The whole premises on not taxing stock as part of compensation was that it would be taxed when the person sold it. The problem is the wealthy have created an entire system where they never have to sell any stock but get to use those stock as a type of currency. This way they get to avoid millions if not billions in tax liability, while everyone else gets taxed on every single cent they earn.

https://qr.ae/p2JfFc

11/3/2024

这礼拜终于找到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了那道“画蛇添足”的多项选择题。看来我没有错估学生们的中文水平,但低估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有好几个选了“开玩笑”。为了确认他们找到了笑点,我还和他们讨论了一下为什么要选那个答案。他们虽然不会“用顾左右而言他”这么高级的成语,但说出来笑点在:小琴知道那个成语,但不想认错,于是用故事里不相干的情节来打岔。

给他们点赞👍。

11/1/2024

这些天,到处都是非黑即白,情绪激动,措辞极端,真伪难辨的文章、帖子,不管多复杂的政见,要么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要么被捧上九天,再配上耀眼的光环,让万民敬仰。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有点儿标题党,说美国大选,其实是在说共和党和民主党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民主党或共和党胜选,对美国经济在短期内会有什么影响。视频不长,内容挺多,但梳理得挺清楚,终于看到一个心平气和地讲话,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视频。

https://youtu.be/klrdS_Bdt5U?si=9xPqnyRqKqTVxrKz

紧箍咒

紧箍咒

11/22/2024

想起自己上学时,常常带一本小说或杂志到教室去,上课时,觉得老师的课没意思,就开始偷偷看放在课本下面的小说,还自以为得意,觉得老师看不出来。后来有机会当过老师,站在教室前面才发现,哪个学生在干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出神的,看手机的,打瞌睡的,聊天儿递纸条的 ……,看着看着,有时心里会有一种感激,感谢当年老师的包容和迁就。

最近在 YouTube 里看到一条消息, AI 正在以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方式进入中国的一些小学教室。有人在研发一种用 AI 和神经感应技术结合起来的工具,可以用来随时观测人的注意力。把那玩意儿像个发带似的戴在学生的头上,就能识别学生上课时是否在精神集中地听讲,而且立刻就把分析结果直接发送到老师的电脑上,还顺带着发送到了家长的手机上。

看着眼前的监视器,老师会对着那个不听讲的学生喊道:干什么呢?专心听课!看着手机上的监视数据,家长开始找家里的那条戒尺,准备学生回家就揍他一顿。要是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挨打,家长就拿出手机,让孩子自己看看,上六个小时课,有三个半小时走神儿!最让人无语的是,有的孩子说:这东西能帮助他更好地在教室里学习,更好地完成作业。

也有老实的,有个参加实验的孩子说:带上那玩意儿后,总觉得脑门上有个印。这不禁让人想起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自从带上了紧箍咒,那泼猴就再也不是那泼猴了,《西游记》的可读性都大大降低了。

要是鲁迅先生转世,估计又得痛心疾首地喊一声:救救孩子!

读书随笔

读书随笔

11/18/2024

最近读书相当杂,总是顺手拿起一本就看下去了,看到一半,又另外拿起一本。每看完一本,脑子里往往只剩下些印象。

《百年孤独》的名气之大,不读好像就不是读书人了,于是就拿了起来。据说小说的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就影响了一代中外作家,比如陈忠实,莫言等。跟莫言一样,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来没看完;和莫言不一样,说来惭愧,还没第二次拿起来。有人说莫言的书的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可莫言自己说:我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简短的授奖词还是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我的创作的基本特征。之所以使用了“幻觉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和“魔幻现实主义”区别开来。

魔化现实主义,要是去查定义,高大上,也不太容易理解。现实主义的内容,可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情节不好细描述,或者说起来太罗嗦,太枯燥,就魔幻一把,最典型的就是插上翅膀飞。

《百年孤独》看不下去,应该还有些别的,于是找来了《烟雾和骨头的女儿》(莱尼·泰勒),《天使飞走的夜晚》(吉娜·那海)等。比《百年孤独》容易多了,每本书的故事当然都不一样,共同的地方是都有“飞”的描述。飞而不穿越,不省略。在空中,二维变成三维,不但视野开阔,思维视角也开阔,各种奇思妙想都在那发生。落在地上后,又回到现实中去了。把魔幻现实放下后,突发奇想:《西游记》是不是也能算魔幻现实主义呀。玄奘非法出境,千辛万苦,历时十余载,从天竺取回真经。所有的故事都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可吴承恩却偏偏据此写出了一本神话故事,妙笔生花,精彩纷呈。也许这魔幻现实主义鼻祖的名头应该加在吴老先生身上。

俄乌战争打了三年了,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普京三年前进军乌克兰时有几条理由,头一条就是:乌克兰从来就是俄国的一部分,之所以分出去是前苏联犯的错误,现在是改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没有点儿世界史的知识,真说不清这到底算不算一条说的出口的理由。《毒枪手》(沙希利·浦洛基 Serhii Plokhy)是一本纪实小说,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述了克格勃在五十年代暗杀两个乌克兰民族主义领袖的全过程。作为故事的背景,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写了近百年来,乌克兰和苏联之间的恩恩怨怨。普京的话,不听也罢,和狼要吃羊时候的理由是一样的。

都说新疆是塞外江南,没去过,很向往。最近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叫《我的阿勒泰》,看了一集多,剧中好多对话都是哈萨克语,听不懂。平时看电视剧挺讨厌字幕,可这回想看看字幕了,却偏偏没有。看不下去,只好放弃。但找到了原著,有点好奇,于是就翻开了,而且还看完了。看完后,把李娟的其它书也找了来看。《羊道三部曲》,非虚构长篇散文。以前读散文,总是朱自清,矛盾,还有魏巍,那种抒情的方式,充沛的感情,华丽的用词,怎么说呢,老觉得有点儿过。李娟的散文,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大漠,风沙,孤寂,辛苦,迁徙,温情,人、羊、骆驼、马,有点找不着合适的词来形容。怪不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再版呢。

偶然又看到三体问题:在一个系统中有三个质量相当的天体,它们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其难点在于它的复杂性和混沌性,即使用现代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完美预测三体系统的长期行为。它揭示了宇宙中许多现象的不可预测性,是科学和哲学思考的经典案例。

最近美国大选结束,川普获胜。当选总统计划要成立一个由马斯克和 Ramaswamy 牵头的“政府效率部”。按三体问题的思路,设想这个政府效率部是一个系统,川普,马斯克和 Ramaswamy 是其中三个质量相当的天体 … …。太复杂了,这三个天体会不会相撞,什么时候相撞都不可预料,但围绕天体的那些行星和行星上的居民们可要倒霉了,他们要去寻找地球啦。也许可以和刘老师建议一下,下次《三体》再版时,用我的这个思路:把从文革开始的故事,改成从川总二进宫开始。🤔


《百年孤独》🔗

《烟雾和骨头的女儿》🔗

《天使飞走的夜晚》🔗

《毒枪手》🔗

《羊道三部曲》🔗

运动了

运动了

11/15/2024

最近,MAGA Movement 这个词到处可见,褒贬不一。凡讨论者还都挺动感情,或声泪俱下,或慷慨激昂。Movement 这个词翻成中文就是“运动”,提起“运动”,一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熟悉,特接地气,触手可及的感觉。八十年代谢晋拍了部电影《芙蓉镇》,里面有个二流子,好几次敲着面锣到处喊:“运动了,运动了”,那几个镜头成了那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运动本是个物理词汇,慢慢发展就有了更多的含义。在网上查查会发现,运动的意思之一是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规模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在脑子里搜了一下,发现脑子里还记得有挺多这样的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湖南农民运动,土改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反右运动,还有那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不一而足。运动并非国粹,外面也有好多,如妇女解放运动,性解放运动,蜜兔运动,黑命贵运动,等等等等。现在又来个新的:MAGA 运动(好像还没有个简单、上口的中文名字,还是先用MAGA 吧)。

“有组织、有目的而规模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要乱一阵子。有人想这样,还有人想那样,先吵吵,然后动家伙,不乱那还叫运动吗?运动搞大了,那就是革命;乱子弄大了,那就是灾难,文革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说起革命,那也不陌生,三千年前,从武王伐纣开始就有这个词了,而且也是中外都有: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来。

每场革命的性质和结果那要由历史学家来评定,但每次革命发生时,无一例外的,身处革命漩涡里的人,特别是平民百姓,一介草民们,基本上就是最倒霉的一群人。或饥寒交迫,或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最好的结果大概也是大家斗得谁看谁都不顺眼,就像红楼梦里贾探春说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现如今都有人喊川普万岁了,运动或者革命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

MAGA, MAGA! 美国够伟大了,让大家过几天清静日子不好吗?

2024-10

二零二四年十月

10/31/2024

10/31/2024

 YouTube 里看到一条消息, AI 正在以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方式进入中国的一些小学教室。有人在研发一种用 AI 和神经感应技术结合起来的工具,像个发带似的戴在学生的头上,那玩意能识别学生上课时是否在精神集中地听讲,而且立刻就把分析结果直接发送到老师的电脑上,还附带着发送到了家长的手机上。

于是,老师对着那个不听讲的学生喊道:干什么呢?专心听课!家长开始找家里的那条戒尺,准备学生回家就揍他一顿!最让人无语的是,参加实验的孩子说:这能帮助我更好地在教室里学习,更好地完成作业。要是鲁迅先生转世,估计又得喊一声:救救孩子!

有个孩子说,带上那玩意儿后,觉得脑门上有个印。殊不知那是那头七头十角的兽给你打上的【启示录 13:16】 [Grin]

10/30/2024

人才是个褒义词,多用来形容有才的好人,可你要是说:希特勒是个人才,那也没错,他绝对是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才,周围还聚集了一帮愚忠愚孝的将军,令有些后人羡慕不已。

戏子是个贬义词,而且绝对是个带歧视意思的贬义词,现在和N 词一样,上不了台面。比如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好把式打不过烂戏子等,好说不好听。可是你要说:贝多芬,里根都是戏子,也无可非议,他们确实都是行内的人,但所作所为,值得后人效仿。

小时候,看过一场现代评戏《夺印》,里面最有名的一句台词是:何书记,吃元宵了。那盘元宵其实是一堆棉球,端上台来,轻飘飘地掉在了地上,挺严肃的戏,笑场了。

10/29/2024

要是按孔老夫子的标准,当个君子还是很不容易的。仁义礼智信,谁做得到呀。连他的大弟子颜回听到先生说:要做到“仁”,就得“非礼勿听”后,把耳朵捂起来,不敢出门,生怕听到什么“非礼”的东东。

10/28/2024

Bob Hope 在八十年代去过一次北京,在北京做过一次演讲,英若诚的翻译。这边 Hope 的话音一落,引起在座美国人的一片笑声,那边英若诚的话音一落,引起在座中国人的一片笑声(自己去 Google,如假不换)。这件事常被用来衡量翻译的水平。到美国后,Hope 的节目还在,听了几次,基本没听懂,别说笑了。

后来才知道还有脱口秀(stand up comedy),听过若干次,想跟着笑真不容易。再后来中国也有脱口秀了,听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才知道,英若诚的英语有多好,用望尘莫及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份。

崔永元和黄西合作过一个节目,不是很成功,但有段对话印象很深:

崔:在美国脱口秀都说些什么? 黄:政治和性是两个最主要的话题。 崔:在中国,除了这两样,别的还可以试试。

在美国待久了,对很多事情有了些粗浅的了解,脱口秀能听懂的部分也多起来了,没事儿听听,也很愉快、放松。Bob Dole 败选后上过一次 Jay Leno 的节目, Leno 问 Dole 在不在意自己在竞选期间总是拿他开涮。 Dole 说他毫不介意,要不然怎么搞政治呀。还对 Leno 说,你那些笑话里真有些很不错的。

Hope,Leno 早都退休了,但现在还有 Jimmy Kimmel,Stephen Colbert, Ali Wong 等等. 虽然还是有听不懂的地方,但要是因为不能完全听懂而放弃听这些人的笑话,损失不小。当然了,可以去听完全无性、无政治的中国脱口秀,比如李雪琴,呼兰,广智,小鹿,黑灯,于翔宇等,另有一番乐趣。脱口秀在中国被封了一年后,今年又缓过来了,有不少不错的段子可听。

10/25/2024

“群”是个古字,春秋时就有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翻成现代汉语就是: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党。看来要当个君子很不容易,标准相当高。上数学课的时候,发现除了集合之外,还有群、环、域等烧脑的概念,现在连定义都背不出来了。看来这个“群”字,不但高雅,而且高级。

到了微信时代,群这个字就接地气多了。从小学、中学、工作、旅游、购物到亲朋好友,凡是能有两个人以上拉帮结伙的机会,一准儿有个群。在各种群里,喜怒哀乐悲恐惊,要什么有什么,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发生不了的。

最近看了个剧,生活轻喜剧类型的《欢乐家长群》,张嘉译,陈好主演。说是轻喜剧,里面是有悲有喜,还有一堆烦心事,作者轻松愉快地把一场悲喜交加、一地鸡毛的“群居”生活呈现了出来。张嘉译还是一贯的好,不过他的好已经成套路了,在这个剧里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几个孩子太小,一年级的小豆包,想出彩也不容易。倒是在群中家长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有点儿意思。

10/23/2024

一部西游,能看出来佛教、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道教虽是中国本土原创,可比起佛教来,其影响差得太远啦。有多远,就是玉皇大帝和佛祖如来之间的差距。

一只泼猴就能大闹天宫,搅黄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掀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十万天兵在那泼猴棍下屁滚尿流,不堪一击。一杆齐天大圣的旗子插在天宫对面,玉皇大帝却束手无策,太上老君也无能为力。可佛祖一来,不过是举手之劳,那泼猴就老老实实地在五指山下待了五百年。

佛道之别,由此可见一斑。《西游记》入选四大古典名著,是有其道理的。

10/21/2024

两方谈判,很难有个平等的结果,拳头大的往往得利,比如中英南京条约。三方较劲,则往往能达到平衡,比如魏蜀吴。刘备虽弱,但仍能和北魏,东吴成鼎足之势。但这种平衡很难持久,去了一角,平衡就打破了。要是十三个州各不相让,谁也不想吃亏,谁也不想被别人管着,那就是美国宪法。三权分立,联邦地方分治,两党轮流执政。这种平衡极难打破,加到五十个州之后,就更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美国宪法就是政治妥协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而一个美国总统,无论他有多大能耐,人格魅力,政治野心,在这部宪法之下,也不能太出圈,最好循规蹈矩地按既定方针办事。

守成皇帝可要比一代明君强多了。

拿汉武帝和汉文帝、景帝相比,历史学家喜欢武帝,那一朝,开疆扩土,生灵涂炭,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可你要是有机会穿越,回去问问汉朝百姓,十有八九,他们会更喜欢文帝,景帝。

10/18/2024

小时候从学校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成语故事》,里面有画蛇添足,郑人适履,不耻下问,杯弓蛇影等。

在干校时,宿舍里有一本成语小词典,一个发小儿说他要把那本小词典背下来,一帮孩子也跟着起哄,不记得最后是不是有人背下来了,反正是记了好多。

现在教小孩子认字,也讲讲成语故事,这礼拜的作业就有一道题:

读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这天小琴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了一下,她很满意,于是拿了张纸放在桌上,在上面写上“房间收拾得真干净。”这时,妈妈走了进来,看到干净整齐的房间,就夸奖说:“房间收拾得真干净。”当她看到桌上的那张纸时,就笑了:“你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小琴向周围看了看,然后问妈妈:“谁把我的酒拿走了?”

妈妈说小琴“画蛇添足”,她的意思是:

  1. 写那句话多余了。
  2. 房间打扫得还不很干净。
  3. 那句话写得很好。
  4. 要是能打扫得更干净些就好了。

小琴说:“谁把我的酒拿走了”,因为

  1. 小琴想说她没喝酒。
  2. 小琴想和妈妈开玩笑。
  3. 小琴不明白“画蛇添足”是什么意思。
  4. 小琴想让妈妈给她一杯酒喝。

10/16/2024

刀郎最近又大火了,几场线上线下的演唱会居然种一下了一大片稻田,收获了满仓的“稻米”。刀郎在演唱会上唱了一首一人喊,万人和的老歌《川江号子》,勾起一些回忆。如果没记错的话,这首歌最早是八十年代末,湖北歌剧院一个叫吴雁泽的男高音唱的(懒得 Google,错了不包换)。七十年代初,我坐船走过三峡,亲眼见过三峡边上拉纤的人,所以对这首歌情有独钟。后来李双江也唱过,还有就是大家的熟人杜瑞安也唱过,九十年代初在CU的春节晚会上,唱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后来我还向他请教过唱这支歌的心得。时过境迁,杜兄已经作古了,不过他那嘹亮、铿锵的歌声让人难忘。

10/15/2024

IQ 78 上大学,这倒是能给许多低智商,仍想爬藤的孩子和家长打了一剂强心针,当然了,同时也让那些自视甚高,曾想过爬藤,却连片藤叶子也没碰到的两代人难免有些羡慕嫉妒恨哈。

10/15/2024

“和”是个多音字,我和他,我和面,我和了,和稀泥,和郭老。最后这个“和”字念四声,并不太常用,可我好像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上三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于是所有的活动都和他老人家联系在一起了。每天从早请示开始,以晚汇报结束,中间还要背语录,跳忠字舞,还有一项特有意思的就是做诗词广播体操,以前的八拍广播操要改成七拍的,于是真有三忠于四无限的主费尽心思地编了一套七拍广播体操出来。记得有一节是《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那节操打得是飞沙走石,虎虎生风,不知后来金庸先生的打狗棒法是不是也是从那来的。早就忘了那节操是怎么做的了,可这念四声的“和”字就是那会儿认得,再也没忘。后来还学得有: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一唱一和,随声附和等。

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可两次得到他老人家的唱和,也算一世殊荣,风光无限了。

10/13/2024

前两年闹瘟疫,在不少微信群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阿庆嫂和沙老太太打起来了。开始还是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后来就变成双方各自引用、转发己方大V的文字或视频(估计也是自己没什么词儿了)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在有的群里,甚至发展成恶语相向,人身攻击,最后或者是一方被踢出群,或者是一方拂袖而去,但求大家耳根清静。

再后来,瘟疫过去了,酒馆儿又开门了。二锅头,花生米还是那么诱人,那么有滋有味,只是席间少了一、二常客。不管是在座的,还是缺席的,都不免有些惆怅。

我听之宇的,不再聊选举,也不再借尸还魂了,川总,贺总,爱谁谁啦。

刚刚收到今年的选票,还是花时间去研究一下科州的各项提案。

10/12/2024

“Everybody complains about the weather, but nobody does anything about it.”

好多年前,有一次听天气预报时听到了这句话,印象特深,不过当时那个报天气的把这句话安在了马克•吐温身上,让我一直都以为这是他的金句。

这些天东海岸刮风,让人提心吊胆,忽闻这风是政府造出来的,专门对着指定地点吹以干扰选举。那位 MTG 议员还特别强调了这不是空穴来风(“Yes they can control the weather,” wrote on X last week. “It’s ridiculous for anyone to lie and say it can’t be done.”)。这一下让我想起了原以为是吐温先生说的名句。于是就查了一下,想确切地知道吐温先生是在他的哪篇作品里,在什么情节中说的这句话。一查才发现,这个金句并不是吐温先生的话,原出自他的一位好朋友( Charles Dudley Warner)。后来不知怎么以讹传讹,金句归在吐温先生名下了。

这几天各级官员不得不郑重其事地解释,说这风确实不是政府造的,科学家们也出来证明现在世界上还没人能干这种事云云。

这种话也有人信?开始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后来想起来,现在还有10%左右的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10/9/2024

“Everybody complains about the weather, but nobody does anything about it.” Quoted by Mark Twain in one of his many humorous lectures.

Now someone can actually do something about it.

Marjorie Taylor Greene said, “Yes they can control the weather,” wrote on X last week. “It’s ridiculous for anyone to lie and say it can’t be done.”

10/8/2024

又来了,八爷就好多次非把我推到民主党那边去,这回换人啦。

上学的时候,我们请过一个二机部的专家讲课,他有个非官方的职称:二机部数据库库长。现在可以把这个职称给你,我群数据库库长。库长可以查查,这些年我对共和党有多少批评,我觉得最尖锐的就是共和党不该弄出了个川总当候选人。

再有就是我从来不觉得川总是个合格的共和党人,所以说川普坏话不等于说共和党坏话,这个我也说过好多次了。

请库长大人明鉴。

10/8/2024

My disclaimer ([Tongue]): 现在我对谁当选总统越来越不在意了。

从统计数据上看,共和党或民主党执政对美国政治、经济等并无显著影响,重要的是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不管谁上台,美国国内别乱了就行。内战的可能性还是极小,内乱的可能性却不能忽视。(1/6就是一例)

经济不好的时候,新上台的一定会骂对手,先把责任推干净。比如里根骂卡特,奥巴马骂布什,八爷骂克林顿(这个有起哄的嫌疑)。现在双方不分胜负,生死未卜,扯着嗓子对骂。好事,互相监督的作用在骂声中加强。

10/4/2024

副总统辩论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这次也不例外。金字塔上的精英参议员对接地气的州长,辩论话题并无新意,不过倒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就是可以看到美国政治家之间还是可以进行文明对话和辩论的,凭川普一人之力还不足以完全毁坏这个传统,算是一缕希望之光吧。

第二就是在州长提到专家时,参议员说,与其依靠那些不靠谱的专家,不如依靠英明领袖,而现成的就有一位,那就是川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还有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哪个不是英明领袖?

第三就是1/6问题,参议员用了老邓的话,要向前看,拒不回答问题。有人评论说,如果把这场辩论比喻成一场拳击赛,参议员在前九个回合中以点数领先,但在最后一个回合里被对手一拳撂倒, KO 了。

男右女左

 

男右女左

10/24/2024

找人相面,看手相有个规则:男左女右,伸错了手会让人笑话的。

前两天散步时听到一则播客,却听到了个反向的现象:男右女左。这不是手相,是最近对年轻人政治倾向的调查和分析。从统计上看,男性支持共和党的多,女性支持民主党的多,但差别并不明显。但从这次选举的民调数据来看,男青年,无论种族,稍稍偏右,而女青年则明显地偏左。这次大选,会有略多于一半的男青年投共和党的票,而2/3以上的女青年会投民主党的票。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男左女右还是男右女左不重要,有意思的是这个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和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青年”指18-29岁的年轻人)

和老一代不同,现在的青年女性,从小听到的就是:你可以做所有你想做的事,当医生,当律师,你还可以成为美国总统。

从前总是说,女孩子在小学、初中时,成绩会更好,但到了高中和大学,特别是在理工科,就不如男孩子了。现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女生的成绩都要好于男生,而且不分学科。男孩子在中学跟不上课,上不了大学的要多于女生。

从前,有个高中毕业证,就可以在工厂里得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不但可以独立养家糊口,还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可现在,随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量转移到海外或被机器人替代,没有大学文凭就想找到一份有中产收入的工作越来越难了。而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男青年丧失了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地位。MAGA 给了这些男青年找回那个地位的希望。

堕胎法(Roe v. Wade)的逆转,蜜兔(me too)运动,控枪的争论和川普一六年的胜选,都是女青年向左转的重要原因。

过去有句话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现在呢,可能应该说:时代不同了,男女又开始不一样了。

The Gender Election 🔗